隨著課程的過半,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“大同小異”🕵️♂️🧙🏻。和過去的學習生活不同,在美期間的學習似乎更有樂趣,“大同”同在了教師對學生學業有成的殷切期望之中,“小異”異在了課堂🏃🏻、課後和老師🗼、同學的溝通之上
首先🐦,說說同🤶。每位教師的共同願望都是桃李滿天下。在授業的過程中也遵循👨🏿🦱,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,在國內上學的時候✊🏻🍦,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師不僅會授“漁”也會授“魚”🧙🏿。在一些課程裏,老師會直接給出一些參考“魚”。在美課堂上,老師也會授“魚”。這對於每個學生來說可能是課堂中最期待的事情了。
其次,簡單談談我看到的“異”。語言的“異”🐄,這個異就是不同的意思。對於赴美的同學們來說,每個人英語的基本功都算是紮實的。但也少不了對當地人流行詞匯的不理解。當我和美國同學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想法的過程中🤽♂️,他們會說it's a vibe🤼,我有些好奇這個句子的含義。在我的印象裏這句話表達的含義可能是氛圍如此⛰。我不理解為什麽他們會說這個,是不是其中他們也想表達他們的看法🏄♂️,但同學告訴我這就像it’s a mood或者i agree with you表達對我的想法的贊同。
(圖 課堂互動小測試)
課堂氛圍“異”。這個異我願稱為“weird”。像是在波特蘭being dubbed “weird” is never an insult.”我不知道在其他人看來這個詞語是不是合適🧑🏻🎤🦸🏽♂️。但是在我看來在美課堂中,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的事情。老師會支持你的任何想法。老師會支持你的任何形式的小組展示。即使你的想法和書本上的內容大相徑庭。
教學目標的“異”。在課堂上聽到最多的就是老師提到大家在思考的過程中需要批判、需要創造、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🤿,一起在同一個在線文檔裏記筆記,從而獲得更多的學術知識。而在國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可能更多的是聽老師講🧛🏻♂️,學生參與度較少。大家總是低頭記筆記,自己學習自己的。近幾年國內課程的小組模式漸漸多了起來,但是還是有些固定模式的在進行。自由度沒有美方課堂高。在我大學的時候🧑🏻🏭,和之後的英語老師不同,有一位綜英老師經常在班級中給我們布置project🙇♀️,在她的課堂裏學生的參與度也更高,我認為這也是讓我更快融入美國學習生活打下了基礎。
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“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”。不論在哪裏學習,知識學到手才是真的🫥。這一段的時間確實讓我感受到了中美教育的差異👦🏽,也讓我真正領會的學習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重要性。